中新網12月17日電 2015年11月27日-29日,第八屆中國(鄭州)國際農產品貿易對接會暨2015中國(鄭州)國際綠色生態健康食品博覽會(簡稱第八屆農貿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第八屆農貿會由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亞太地區工作組、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河南省委員會共同主辦。活動期間,還同期舉辦了“互聯網+農產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圖:開幕式)
論壇以“運用互聯網思維拓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平臺效應”為主題,邀請多名政府領導、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作主題發言。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會長王巨祿、一畝田集團副總裁高海燕出席論壇。

(圖: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張合成介紹了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三個維度,他在發言中指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就是要縮小城鄉差距,“互聯網+”是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的推動力。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尹成杰在致辭中強調,面對農產品消費者出現的新變化、新要求、新特點,現代農產品流通建設必須創新機制和模式,因此要大力推進農產品市場“互聯網+”。

(圖:一畝田集團副總裁高海燕)
一畝田副總裁高海燕發表了主題為《創造服務:農貿市場的價值高地》的演講。高海燕在演講中談到,互聯網并沒有在今天危及農貿市場的現實地位,但農民互聯網能力提升和習慣養成的趨勢將最終帶來農產品供應端的變化。比如供應端的組織化、供應端與消費端的直接連接等等。如此種種,也許在未來某個節點會改變現有的農產品流通規則。整個行業現在需要思考的是,在農產品市場體系創新重塑的過程中,城市農貿中心如何適應和參與其中。
高海燕認為,傳統農貿中心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交易場所之上的,本質上是提供了買賣信息、結算支付和物流等核心服務事項,但信息服務、結算支付現在在消費品行業的互聯網化程度很高,這個效應當然也會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呈現,這只是時間問題。同時,物流的社會化程度也非常高,獲取物流服務的便利化程度也會最終通過互聯網實現。農貿市場如果要在未來繼續固化自己的“交易場所”地位,必須通過完成自身的互聯網化來實現。通過自己的信息化、互聯網化、電商化來高效接入外部信息、來優化內部流程、來接入行業服務。在此基礎上,農貿中心市場應該在創新服務上用力,不管是創造服務項目的方式,還是連接服務的方式,形成一個線下的服務綜合體,使得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信息服務(買賣對接)、檢驗檢測、分揀分裝、專業處理(如冷凍冷藏)、物流動線整合、結算支付等等核心流程能智能化、高效化。同時,在集中大數據釋放農產品標準、支持交易品類、設定市場合理輻射半徑、提供金融服務、形成渠道品牌上等等方面能形成創新的第三方服務平臺。如果是這樣,城市農貿中心的“交易場所”或者“交易中心”的地位不僅可以得到固化,而且還可以實現新一輪的價值提升。
高海燕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互聯網是高速公路,農貿中心市場不僅要做高速公路上的收費站,今后更要成為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