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批示合力破解六大難題,為221萬回國留學生創業清障。(2月15日 人民網)
“出口轉內銷”的人才不再是少數,除卻了娛樂圈當中的幾名明星之外,其實在全國各地的“高精尖”人才庫當中也是有不少屬于“出口轉內銷”的,比如說大部分的“海歸”人員,他們大部分是接受過我國的義務教育,然后在國外念得大學或者是更高的學歷,也有不少是在國外有過工作的經歷,最終選擇回國發展,對于這樣的一類人,我們稱之為“海歸”。
當下的社會,經濟實力不錯的家庭都選擇讓自己的孩子到國外去留學,無論是真心實意的希望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還是出于希望孩子能夠在國外“鍍金”這樣的想法,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21.86萬人,近5年年均增長21.75%,成為我國創業創新一支重要的生力軍。
面對數量如此大的創業就業人員,其實是一種機遇,但同時也是一份挑戰。去年6月,一份材料放到李克強總理案頭,集中反映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創新中遇到的障礙,包括優惠政策享受難、落戶就學辦理難、開戶融資難、知識產權應用難、政策限制放開難、文化理念融合難等“六難”。對此,總理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合力研究解決“六難”問題。半年多來,國務院18個相關部委積極行動,為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創新“清障搭臺”。
說實話,現如今留學的成本是在逐年的增加,家長送孩子留學也并非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能夠學成歸來,這是一件好事,報效自己的國家,能夠為社會發展添磚加瓦,也是會感到欣慰的。但是作為“海歸”,其實對于自己來說,也是要打破身上的一些枷鎖,才能夠真正的融入到就業和創業當中,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態給擺正。對于一些優秀人才來說,可能覺得過去自己在國外是怎樣的一種身份,那么回國后還是應該要得到相應的待遇,可是目前我國的就業競爭哪里有想象的那么簡單呢?所以不能夠用同一個標準線來對自己的職業進行規劃。
其次就是工作態度的轉變。不同國家有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當然這也包含了職場文化,所以想要融入到其中,那么就不要把自己當做“假老外”來看待,該接地氣的時候,那還是得接地氣的,不然老是端著“架子”在那兒,誰還愿意和你協作呢?
最后就是在個人成長要要秉持樂觀的態度。可能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比較,我們還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但是我們在逐漸的縮小這樣的差距,需要的是時間的歷練,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如優秀“海歸”這樣的人群來構造。所以重要的就是自己要有信心,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這一群人的付出,是能夠達到自己所期許的未來。
過去也并不是沒有“海歸”回流的情況,對于國家的現狀不滿意,還是選擇了出國,這樣的人才流失很可惜,但是相信通過總理的批示,各地相關職能部門的持續發力,能夠打破這樣的枷鎖,真正的用活、用準這樣的人才。(唐偉)
相關關鍵詞: 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