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吸粉實質上是一種“病態營銷”

來源: 2017-02-20 09:28:08

 2月10日,網絡警察在網上發現一篇標題為“今日凌晨,膠濟鐵路動車相撞。這么大的事故竟然報道傷亡不詳,又要掩埋事實嗎?轉發曝光!”的虛假信息,點擊率很高,對社會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民警通過排查,發現違法嫌疑人疑在龍華區大浪街道錦華大廈一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信息。(2月16日南方都市報)
互聯網時代,信息嚴重過載,用戶注意力成了稀缺資源。為了吸引用戶關注,一些網站開始走上極端的道路,試圖借助謠言的吸睛效應提升訪問量。不得不說,吳某等3人抓住“謠言”這根救命草,確實使得公眾號影響力邁上了新的臺階,然而造謠吸粉終歸觸碰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注定不會走太遠,僅一天時間吳某3人便被抓獲,實是咎由自取。
從大量數據上看,網絡謠言通常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很多謠言跟當下熱點話題有關。謠言制造者抓住熱點炮制“對口”文章,再配上“有圖有真相”,往往能迅速引發關注,增加閱讀率和微信影響力。如今正值春運,鐵路作為春運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備受關注,于是關于鐵路的謠言也就“應季”而生。該公眾號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吸引大眾,將幾年前的視頻拼接過來,加之溫州動車事故、鐵路內外安全事故等很多此類真新聞又有意無意地強化著人們的這種意識,而這種被渲染夸大的意識又反過來讓人們輕易相信上述假“新聞”。這種謠言在真假難辨之中對公眾安全出行心理造成沖擊,也對社會穩定造成危害。
筆者認為,謠言之所以肆無忌憚,與謠言監管追責制度不完善密不可分。相關政府部門亟需厘清言論自由和造謠中傷、虛擬空間和現實生活法律責任的界限,完善法律對民事、行政和刑事等配套的規范。讓當事人付出必要代價,才能讓潛在的惡意造謠傳謠者有所畏懼。而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網站的管理者要加強實名制驗證功能,使得謠言“有頭可查”,更要實行整治常態化,利用技術手段清查屏蔽虛假信息,切實擔起降低、消除網絡謠言傳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安全是鐵路永恒的主題,“溫州動車”的教訓永遠銘記在鐵路人的心中,提醒著鐵路人在安全上的不斷奮進,如今不管是速度還是穩定性在國際上都是首屈一指,絕不可能再犯如此“低能”的錯誤。“動車相撞”謠言若不加以引導和控制,繼續大面積擴散,后果不堪設想。鐵路部門應及時進行信息公開,通過主流媒體向公眾傳播權威可信的解釋,穩住民心。
安全的背后,需要堅持不懈的工作,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捏造“動車相撞”之類的信息,無異于在“安全傷口”上撒了把鹽。謠言止于智者,社會大眾要對網絡信息做出判斷和識別,切莫亂下定論,以訛傳訛。
 

相關關鍵詞: 病態 謠言 實質


相關文章
  • 深交所:理解“高送轉”實質 避免跟風炒作虧損

    深交所:理解“高送轉”實質 避免跟風炒作虧損

    2015-12-18

  • 軟文文案是什么?軟文文案的實質是什么?

    軟文文案是什么?軟文文案的實質是什么?

    2022-02-18

用戶登錄

注冊會員享受:超低價格發稿       忘記密碼



Copyright © 2013-2019  財通社軟文推廣平臺       
             
   關于我們 商務合作 版權申明     聯系我們:
562 6623@qq.com

客服QQ:562 6623 

  聯系郵箱:29 59 11 57 8 @qq.com 豫ICP備20005723號-1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