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個節目收獲的反饋,竟主要是嘲諷與怒罵了。
《中國式相親》(影視海報/圖)
據統計,中國成年單身男女的數量在2015年就已經超過了2億。“單身狗”這么龐大,也難怪相親類節目屢成收視熱門了。最近引起熱議的,則是東方衛視近期開播的《中國式相親》。與以往不同的是,這個節目收獲的反饋,竟主要是嘲諷與怒罵了。
這檔節目的相親方式,標榜“中國式”。也就是讓父母一起相親。首期2016年12月24日推出。播出時的基本安排,是幾組男方家庭選擇輪番上臺的女嘉賓。女嘉賓上臺時,男方并不露臉,而是由家長出面與女嘉賓交流,并進行選擇。
雖然節目組也安排了男嘉賓表達意見的渠道,不過觀眾們眼中看到的,則是父母對女嘉賓評頭品足,父母為兒子按下選擇的按鈕了。而父母對女方的要求,則無外乎能干家務、會照顧人、溫柔懂事之類。其中一位母親更是要求女方不能手涼,原因是手涼影響生養。
婚姻自主已經提了近百年了,竟然在電視節目中又看到了父母包辦婚姻的影子,圍觀群眾紛紛表示難以接受這個畫風。而女性觀眾則尤為憤慨這點。反對者認為,這個節目所宣揚的東西,簡直就是違反了現代家庭的觀念,干預了子女的婚姻自由。
不過,東方衛視的這檔節目,無論制作方案如何與眾不同,卻也只是人們所熟知的現實的反映。北京的公園、上海的宜家,大規模的父母代子女相親的活動,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我爸媽覺得我們倆不合適”,也長期位列適婚男女們的分手主要原因之一。
但現代的法律制度下,父母單方面強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結婚的事情,是很難發生的。父母即便有意愿決定子女的婚配人選,若無子女的配合,也是絕無可能如愿的。流動性極大、人口眾多的現代社會,讓子女可以有巨大空間去逃避有控制欲的父母。那么為何有許多為人子女的,仍然愿意讓父母深度介入自己的婚姻選擇呢?
有些評論家們,從國人的文化及心理上,給出了“巨嬰”“媽寶男”之類的解釋。簡直就是直接罵別人有病了。果真如此么?應該有更簡單、更合理的解釋。
換個角度看,這事其實不太難理解。比如都市女性擇偶,有車有房基本是標配。適婚的年輕男性,如果完全靠自己打拼,大抵是不容易在可以談婚論嫁的二十多歲,便掙下這個標配的。買房買車都要父母贊助個首付;即使自己已經工作了,為了省房租伙食也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有了孩子則需要父母幫忙照顧,這在生活成本高漲的都市中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至于工作靠父母介紹,成人后的花銷也要父母幫忙的,甚至淪為啃老一族的,也不乏其人。
這樣的狀況下,結婚還真不是年輕人自己的事情。簡單來說,許多人的婚姻,需要父母花上大價錢,甚至是畢生積蓄去投資才能成事。那么投資人想要話語權,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年輕人既要在婚姻上接受父母的經濟資助,又不想讓父母干預自己選擇配偶,就難以得兼。那些能力出眾,在事業上很成功,靠自己就能有車有房,選什么樣的人作為自己的人生伴侶由自己來做主,父母哪能干預得了?
相關關鍵詞: 中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