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次的按鍵點擊耐久測試;
80萬次觸摸屏點擊耐久測試;
20萬次的指紋點擊耐久測試;
1萬次的USB插拔耐久測試;
5000次耳機插拔耐久測試;
2000次的跌落測試;
2000次的25kg模擬坐壓測試;
零上70℃、零下40℃的極限溫度聚變循環測試;
95%濕度下55℃的高溫高濕測試
18個月不間斷的手機運行測試
…… ……
數字枯燥,卻充滿想象,它勾勒出一款華為手機,在出廠前必須經歷的物理測試輪廓。而40多項的嚴苛物理測試,只是華為3個嚴格測試流程中的一個環節。
這意味著,當用戶心滿意足地拿到一部華為智能手機時,它的無數個兄弟,親身闖過了上百萬次的“魔鬼級”物理和軟件測試,用“千錘萬鑿”來形容一款華為手機的誕生,并不為過。
近些年,華為手機以扛鼎之勢,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現象級話題。及至2017年,傳奇仍在繼續:今年Q1,華為手機發貨量3455萬臺,同比增長21.6%。依據IDC的統計,在該季度,華為智能手機持有中國市場份額為20%,繼續位居第一位。
華為品牌也在增值。2017年6月,華為品牌價值為203.88億美元,排名2017年Brand Z全球品牌價值百強榜第49位。此前1個月,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全球品牌價值百強榜,華為是中國唯一的上榜公司。
當全球實業界都在探究華為因何成為競爭者的“夢魘”之時,持續創新、技術領先、設計炫目、宣傳給力等,都是詮釋華為成功的有力論據,但是,這些因素的背后,還深深隱藏著一個同樣至關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的神秘力量:華為手機質量的“最后守望者,它們一直戰斗到手機出廠前的最后一瞬間。
日前,IT時代網和京城主流財經媒體一起,走訪了華為北京研究所終端測試實驗室,目睹了這個神秘機構的一個工作片段。
馬兵的感悟
接待媒體的,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BG)首席質量官馬兵。
馬兵,典型的老華為人,1997年加入華為,見證了華為從民營小企業至行業巨頭,從交換機到智能手機到智慧云的全部發展歷程。在他眼里,今天的北研所終端實驗室,就是一只讓華為研發人員既愛又恨的“藍軍”。
藍軍,是一個軍事術語,它指在部隊模擬對抗演習中,專門扮演假想敵的部隊,它可以模仿世界上任何一只軍隊的作戰特征與紅軍(代表己方部隊)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馬兵的藍軍,就是一支專門與華為手機為“敵”的隊伍。他們每天站在用戶立場,在雞蛋里挑骨頭,拿著放大鏡去查找華為手機里可能存在的任何質量瑕疵,他們對任何華為手機產品都有著一票否決權,因此招致一些人的“忌恨”;同時,他們又是華為員工心目中“最可愛的人”,一旦產品得到他們的認同,就說明這款手機拿到了全球銷售的“通行證”。
最近3年,伴隨著質量口碑的提升,華為手機發貨量在持續上升,2016年發貨量為1.39億,今年上半年可能增長30%多。
手機銷量越高,企業越是歡心,但對華為藍軍而言,手機銷量也是一柄“雙刃劍”,銷量越高,產品出現問題的幾率就越大。而問題又總是防不勝防。因此,馬兵的工作壓力在同步增大,對自己的要求就越高,他說自己每天都是如履薄冰,一遇到問題就睡不著覺。
質量,從來沒有中庸之道。著名企業家、日本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對產品質量來說,不是100分就是0分。因此,只有真正搞質量工作的人,才知道手機的質量檢測的挑戰性有多大。
一款最新型手機,零部件有400多個,在制造業全球大協作的年代,產品質量是一項涉及整個產業鏈條的系統工程,華為不僅要管好份內事,還要“長臂管轄”,把質量之手伸向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
手機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手機制造工藝和新材料應用也是精益求精,馬兵必須對上游企業的生產技術和材料創新有著清醒的認識,否則,任何一個細節上的漏檢,都會造成“致命傷”。
2016年,華為在生產測試中發現某款手機對焦模糊,北研所終端實驗室調查后發現攝像頭馬達出了問題,攝像頭是第三方廠商提供,馬上追到第三方廠商檢查,發現問題出在馬達用膠水上,再檢查膠水,最后發現是生產膠水的工藝有了變化。
馬兵不僅要管華為手機的供應商,還要管住供應商的供應商,“這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馬兵感嘆著說。
也正因為此,華為特別重視對核心供應商的管理,華為輪值CEO每年都要主持召開全球供應商大會,要求所有合作方堅守質量要求。
2015年,郭平在核心供應商大會上明確指出:質量是合作的基礎,在過剩經濟中,只有質量才能取勝。郭平同時提出了“質量優先、優質優價”的采購原則,采購份額向優質供應商傾斜。現在,為了在前端控制質量,華為不僅規定零配件供應商必須是垂直行業內的全球TOP3,華為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供應商一起開發元器件,在很多提供原件的廠家部署測試設備,做“千機驗證”,保證它在出廠之前經過華為測試。
華為還有一個在質量上絕不將就的小插曲。
2014年,日本家電企業呈現集體衰落之勢,有人在分析原因時,認為日本企業太講究質量,導致產品經久耐用,用戶沒有更換新產品的欲望,用戶不買新產品,日本企業當然無錢可賺。基于這樣的論述,華為有人提出,華為可以通過降低產品質量而達到降低產品成本的目的。
這個提議當然遭到了郭平的拒絕,因為這不符合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本質含義。“堅持產品質量的底線,為客戶的最終滿意度負責”,郭平認為這才是華為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500篇質量標準體系構筑質量競爭力
華為曾選擇IBM為自己的顧問公司。而IBM公司前CEO沃森曾這樣說:企業的經營思想、企業精神和企業目標,遠比技術資源、企業結構、發明創造及隨機決策重要得多。華為的經營思想,就是以質取勝。
作為華為風雨20載的同行者,馬兵自嘲自己處在一個“最糾結”的工作崗位。但也是這個崗位,讓他對華為的質量訴求有著最深刻的領悟。
馬兵的質量啟蒙課,得自任正非親傳。
華為從1994年開始研發自主品牌的交換機,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華為交換機產品穩定性差,經常出問題。1999年,任正非主持召開了主題為“從泥坑里爬出來的人是圣人”的華為研發體系發放及反思大會,其中一個環節是“頒獎”。獎品設置很奇特,給部門主管的,是用戶發還回來的壞了的交換機主板,給軟件研發人員的,是一張機票——坐飛機去給用戶解決質量問題。
壞了的交換機主板,是對部門主管的棒喝;吞噬企業利潤的機票錢,是對軟件研發人員的警示。從那一刻始,華為持續加強華為員工質量意識的教育。
抓質量,不能靠嘴,也不能靠獎懲,它應該依托一套規范化的標準和流程。全員大會后,華為在同年推行了IPD流程,把華為變成流程化組織,所有員工基于流程工作。
市場不僅是一只看不見的手,還是一雙看不見的眼睛。手指引企業做正確的事情,眼睛則監督企業把事情做好,建立聲譽。
華為的質量觀,從上至下,經過潛移默化,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個華為人的思想意識之中。
為了做好手機在不同場景下的GPS應用測試,華為一名工程師在全國各地累計跑步1000公里,相當于跑了24個馬拉松;為了解手機“誤觸”根源,華為工程師坐在食堂的最遠處觀察,最終發現了60多種可能“誤觸”的方式;為了讓計步器更加準確,華為工程師走路的里程,相當于好幾趟深圳到上海的往返跑……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不重視質量的業務主管,他負責的部門一定問題百出。因此,華為通過強力的質量制度化建設,解決管理者的領導力問題,對不重視質量的業務主管實施問責。這也是華為質量觀必須落地的最好體現。
眾所周知,華為長期奉行“末位淘汰”的績效考核鐵律,在質檢領域也是如此,馬兵每年都要針對每個領域質量做得不好的主管實施問責,哪怕是質量改進已經很有成效,他依然要對質量排名最后、改進速度最慢的主管“開刀”:直接下崗,一年內停止漲薪。
質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解決管理者的領導力問題,真正把質量工作鋪滿每個細節,才會不留任何死角。
2005年,任正非派出大批高管到歐美日等國家的著名公司學習優秀的質量管理模式,先后學習了歐洲人“質量即標準”、美國人的“免維護”和日本人的“零缺陷”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思想,最終形成華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質量標準體系。
對于任何手機企業來說,質量檢測的過程大體相似,但背后也隱藏著一種看不見的較量:看誰的質量檢測體系更先進、更全面,看誰的質量檢測標準更嚴格。
馬兵不知道競爭對手的質量標準,但他知道華為手機高質量的背后,矗立著一個多達500篇、高于業界標準的質量體系標準,它涵蓋了設計標準、采購器件質量標準、制造標準、用戶體驗標準,涵蓋了華為手機開發生產制造過程中端到端的所有環節。所以,這500篇質量體系標準成了華為最重要的質量控制載體,也是讓馬兵最感自信的核心競爭力。
痛苦留給自己,幸福獻給用戶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百年老店同仁堂藥室倡導的企業訓條。
道理很簡單,企業的目的是賺客戶的錢,但誰能讓更多的客戶長期自覺自愿地掏腰包,這才能變得偉大。
華為正在從卓越走向偉大,質量,成了華為必不言敗就的一道關口。
毋庸諱言,每家手機公司都會把“質量”掛在嘴邊,但如何保證質量,如何堅守質量關,這就不是靠說能解決的問題,它需要硬實力。馬兵的藍軍,就是一只用先進檢測裝備武裝到牙齒的強大隊伍。
據介紹,北研所終端測試實驗室占地12000平米,有9類23個實驗室,配備高精尖專業核心設備7000余臺,可同時支撐5000部手機并行驗證,月度4000萬測試用例吞吐量,具備完成250多種認證摸底測試的能力,其中2項測試能力國內唯一、280項測試能力業界領先,落地78項重要研究成果,并與10多家廠商在20多個相關領域開放合作。
在質檢設備的投入上,華為也是不遺余力。2012實驗室專門為北研所終端測試實驗室研發業界領先的專用測試設備。
正是因為有著深入人心的質量觀念,有著一批批馬兵一樣忠實的守望者,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檢測手段,質量,也就成了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在馬兵看來,華為最不可能被對手超越的就是質量,這是華為20多年來積累各種經驗修成的“護城河”,是年輕廠家們不可能做到的,質量也是華為能夠和競爭對手拉開距離的最重要因素。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說:“市場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一個企業想得到幸福,他(或她)必須首先使客戶幸福。”那么,華為手機客戶的幸福是什么,是擁有一部值得信賴,不出質量問題的好手機。
前年有一款手機,屏幕縫隙處在高溫環境下有膠水溢出,經測試,溢出概率為千分之幾。負責人當即拍板,“這批貨不發了”。拍板決定很容易,但決定的背后,是900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無比的痛苦,但因為在每一部華為智能手機的背后,都駐著一只神秘“藍軍”,他們一次次地把痛苦留給自己,幸福無私地獻給用戶,才換來了成千上萬“花粉”毫無保留的信任。【責任編輯/楊雅倩】
音頻接口插拔測試
坐壓測試
微波信號測試
聲音降噪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