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中原路上的非機動車道,因騎行條件好,路邊擺滿了共享單車。
核心提示|經常出行的市民都知道,鄭州市區的道路資源一直處于緊張狀態。很長時間以來,記者接到了不少市民的反映稱,鄭州一些道路的非機動車道不暢或沒有非機動車道,導致騎行時要么受阻,要么無路可走只能走到機動車道上,讓騎車出行的人感覺很沒有安全感。而隨著共享單車在鄭州的風行,這一問題更加突出了。
據了解,共享單車企業在鄭州目前共投放了39萬輛單車,粗略統計顯示,鄭州每天約有百萬人次使用共享單車。共享單車使用便捷,但在目前的道路狀況下,通行情況如何?連日來,大河報記者在鄭州市的十余條道路上進行了實地探訪。
市民|騎行之路不暢一直存在目前問題更加凸顯
任福庭是鄭州市老年騎協會長,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騎自行車,至今已騎行了幾十年。之前上下班,經常騎車。退休后,雖有老年公交卡,但他一直沒用過,還堅持騎車。
任福庭說,鄭州市區一些道路不利于騎行的現狀一直存在,只是大量的共享單車投入使用后,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了。在他看來,目前有些路段還比較適合騎車,如現在的江山路,非機動車道和機動車道之間有綠化帶硬隔離,騎行起來比較順暢。但也有一些路“還是不好騎”,最甚的是有些路段自行車無法通過,只能將車搬到人行道上,推著前行。
任福庭所在的騎協,目前總共有30多個隊,騎行愛好者近2000人。每個隊幾乎每周末都有騎行活動。大家每次騎行,都要起個大早。原因是,“市區的路,有些地方不好走”,還有就是鄭州的道路資源本來就緊張,大量的共享單車投入后,非機動車道上的車輛更多了,騎車出行的效率更低了。
不少選擇騎自行車上下班的市民都說,“鄭州的路,如果能順暢騎行,那就太好了”。
“我現在基本上每天騎兩次共享單車,方便還便宜。但有個問題就是,鄭州的非機動車道太窄,而非機動車又多,不好騎。騎車出行,一個是慢,一個是感覺危險。”鄭州市民小李說。
走訪|騎行要么受阻要么無路可走只能走機動車道
問題1
騎行路上險象叢生
現狀: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之間無硬隔離設施
鄭州市北郊英才街的銀通路至花園路路段。該路段每側路面,均有兩個機動車道和一個非機動車道。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雖有一條白實線區分,但因二者之間沒有硬隔離設施,路面也一模一樣,因此,在機動車少時,有一些不自覺的市民,一轉車把便很容易上到機動車道上。
南陽路的黃河路至農業路路段東側,非機動車道寬度還可以,但因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沒有硬隔離設施,只是用實線隔開,人車混行嚴重。
花園路的農業路至紅旗路路段西半幅路面,除了各個路口紅綠燈處有護欄外,其余地方非機動車道的護欄并不完善,人車混行的現象較普遍。
現狀: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標線年久變模糊
經三路和林科路交叉口往北約300米的東半幅路段,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標線模糊,分不清哪里是非機動車道的邊緣。因此,一些騎行的市民和其他車輛混雜在一起。
花園路上也有個別路段,同樣存在標線模糊的情況。
現狀:一些道路沒劃分道標線,騎行者有時被擠得無處可走
林科路的政七街至東明路路段,因道路本身狹窄,除道路中間有一條區分雙向行駛的標線外,沒劃非機動車道標線,騎單車的市民只能和機動車混雜。當交通高峰期機動車排長隊通行時,騎行市民更是被擠得無處可走。
農業路上的經一路至經二路路段,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也沒有區分標線,騎行者和機動車混雜通行。
同樣的問題,在農業路的文化路至信息學院路路段也存在。
問題2
騎行路上通行不暢
花園路的連霍高速至北三環路段,大部分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由綠化帶隔開。一些騎單車的市民基本上會在非機動車道上騎行,但一些路段的非機動車道被私家車占壓,其中有些地方,非機動車道本身就很狹窄,私家車再一停,剩余空間很小,騎行市民一定程度上受阻。
這一現象,在人民路上的紫荊山立交人民路方向下橋口至工人新村路段表現得更為明顯。該路段的非機動車道上,私家車停得滿滿當當,騎行者只能繞到機動車道上和機動車混行。
廣電南路的花園路至經三路路段,通行不暢問題也尤為突出。該路段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標線非常明顯。但8月16日記者走訪時,該路段的南北兩側非機動車道幾乎全被私家車占壓,騎行的市民無奈只能騎到快車道上。
亮點|有些道路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區分明顯護欄完善還專門用色彩標識
雖然在連日的走訪中,記者看到鄭州目前很多道路不利于騎行,但也有一些道路,因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有硬隔離設施進行嚴格區分,騎行起來相對順暢安全。
中原路的京廣路至工人路路段,道路兩側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由綠化帶、硬水泥帶、不銹鋼護欄等完全隔離,市民在該路段騎行相對順暢安全。
金水路的文化路至中州大道段,護欄很完善,騎行也順暢。
經擴寬改造后的文化路,農業路至金水路路段,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的隔離護欄比較完善,且非機動車道地面為醒目的紅色標識。該路段上,不少騎車出行的市民覺得相對順暢安全。
聲音|共享單車風行,凸顯城市騎車出行困境
有關騎行不暢的道路現狀,不只在鄭州存在,在國內其他城市也同樣存在。這一狀況,有騎行公益人士早就關注到。
廣州一家倡導綠色出行公益組織的創始人陳嘉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他明顯感覺到,共享單車的風行讓公共出行領域許多潛在的矛盾漸漸浮現出來,比如人和空間的矛盾、人和車的矛盾,部分城市沒有專用的自行車道,騎行缺乏安全感。
有公開資料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享單車運營企業近70家,投放車輛超過1600萬輛,注冊人數超過1.3億人次,累計服務超過15億人次。
就鄭州而言,鄭州的共享單車一共投放39萬輛。有粗略統計顯示,鄭州平均每天約有百萬人次使用共享單車出行。基于此,有專家建議,有關城市道路不利于騎行的現狀,應盡快提上討論和解決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