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標本入駐大連金石灘生命奧秘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澎湃新聞消息,全球首只塑化大熊貓標本于8月12日入駐大連金石灘生命奧秘博物館展出。
該博物館對外宣傳稱,這一標本制作項目借助生物塑化技術,在獲得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后,將一只不幸因病死亡的大熊貓制作成包括皮毛、肌肉、骨骼、內臟等四件完整標本,并用于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
此舉引發了部分大熊貓“粉絲”的異議,他們表示無法接受死亡的熊貓被塑化,并稱該博物館是借科普名義進行商業展出。
對此,博物館方面在8月17日晚上回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傳統的剝制標本無法保留動物的內臟和肌肉,而塑化技術卻能克服這個問題,且大熊貓塑化項目獲得了相關部門審批;作為沒有政府補貼的民營單位,收取一定的門票費用是維持博物館運營的需要。
大熊貓“粉絲”:缺乏對生命尊重,難以接受
“巡展票價是100元,而且在展出前,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在微博等平臺上以調侃語態對此進行描述,令廣大熊貓愛好者難以接受,這缺乏對生命的尊重。”
8月18日,“關愛大熊貓保護聯盟”相關工作人員對澎湃新聞說,其所指的“調侃語態”是指博物館負責人隋鴻錦在其微博上,針對即將揭幕的熊貓標本所發的“掀起你的蓋頭來”、“你的眼圈黑又大,好像被人打一圈”等話語。
隋鴻錦表示,“掀起你的蓋頭來”的調侃是克服標本制作種種難題后喜悅心情的體現。受訪者供圖
對此,大連金石灘生命博物館負責人隋鴻錦在8月17日晚回應澎湃新聞稱,該項目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合作,單純進行可行性論證和辦理各級審批手續就足足用了近一年的時間。
隋鴻錦還稱,事實上,以往很多熊貓都被制成了剝制標本,但這種技術卻只能保留動物皮張,無法保存內臟和肌肉,塑化技術卻能把熊貓的皮張、骨骼、肌肉、內臟都保存下來,對熊貓軀體的損害更小。
隋鴻錦表示,這一熊貓標本和博物館一道,主要用于科普教育;作為不拿政府補貼的民營單位,維持博物館運營已屬不易,收取一定的門票費用是維持博物館運營的需要;而微博上的調侃語態是克服標本制作的種種難題后的喜悅心情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