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劉瑞朝 見習記者 彭飛 文圖
因河而名,因水而興,河南的發展與河流同命運;一部河南水利史,半部中原文明史,河南的文明與水利共呼吸。9月6日上午,由省水利廳編纂、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南首部省級水利專志《河南省水利志》正式出版發行,該水利志縱跨上下五千年的河南水事,記載了河南歷來的水利工作。
【特殊】首部全面記載河南水利的志書
省水利廳廳長李柳身說,《河南省水利志》是第一部全面記載河南水利歷史和現狀、反映河南水利建設成就的水利專業志書,縱跨上下五千年,橫陳水利建設各方面,并力圖用江、河、淮、海四大流域凸顯河南鮮明的地方特色,以水庫、灌區、河道治理體現河南的水利特色,以南水北調和水利移民彰顯河南水利的時代特色。他說,河南以占全國1.47%的水資源量,生產著全國10%的糧食,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保障了河南糧食總產連續12年創歷史新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重點】南水北調工程 河南擁有多個“最”
省水利廳副廳長戴艷萍介紹,該志書記述了河南自然環境、地理和流域特點,包括流域、河流、水系、水資源以及水旱災害情況。全書共18篇、87章,共約261萬字。記述水事的發端上溯到公元前21世紀,下限截至2015年底,按照詳今略古的原則,重點記述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項水利工作。
該志書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防汛抗旱減災、農村水利建設、水生態保護、南水北調工程和水利移民等重要水利工作。據志書記載,截止2015年底,全省堤防總長19531公里;建成大型水庫25座、中型水庫123座、小型水庫2502座;建設蓄滯洪區15處;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815.96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508.24萬畝;建成大型灌區40處、中型灌區295處、小型灌區368007處;全省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此外,據記載,河南省共動遷水庫移民約130萬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搬遷21.7萬人。其中大中型水庫約115萬人,小型水庫15.2萬人。河南還是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區和受水區,境內渠道最長、占地最多、移民征遷任務最重、文物點最多、投資最大、計劃用水量最大,省內干渠全長731公里,動遷干線居民4.57萬人。
【榮譽】河南水利工作獲數百項國家獎勵
該志書還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水利管理、水利改革、科技教育、機構沿革、精神文明建設和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水利工作。據志書記載,截止2015年底,河南共獲得343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星火獎、發明獎;431項省水利科技進步獎;11項新技術獲得國家專利權;創辦的河南省水利職業教育院校,共培養6萬多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全省水利單位獲得國家級文明單位7家、省級文明單位35家、市級文明單位48家。
【普及】志書兼具教育性 民眾一月內可查閱
戴艷萍說,該志書將發揮“存史、資政、教化、育人”的功能,對于弘揚水利行業精神,促進水利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志書作為貫通古今、以今為主,覆蓋全省的綜合性水利專業志書,各級水利部門可作為水情教育的基礎教材,向社會公眾宣傳和普及水利知識,讓省情水情走進千家萬戶,從而形成全社會愛水惜水親水護水,關心水利、重視水利、支持水利的良好氛圍。
“我們社會大眾通過閱讀《河南省水利志》,可以了解河南的水利歷史和基本知識,認識到水利對我們的發展、生產生活的重要性,從而增強水資源保護意識。”河南水利宣傳中心主任蔡傳運說,預計社會公眾在一個月內就可通過各地的史志辦公室查閱到該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