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的2016年第四次全國政府網站抽查情況中,幾百個不合格不達標的政府網站被通報。日前,海南省儋州市商務局局長、黨組書記董海峰因“失職導致該局網站長期不更新”被處以行政記過及黨內警告處分。記者查詢公開報道發現,這是我國首個因未履行信息公開責任而被問責的案例。(2017年2月16日《工人日報》)
政府部門網站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主要渠道和平臺之一。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人們對這個窗口的期待和需求在不斷增加,尤其一些辦事指南、地方政策法規、重大新聞資訊之類,對提高公眾跟職能部門打交道的效率、保證公眾知情權等,意義重大。只是有些政府網站辜負了或者說沒有跟上公眾的這份期許——有的資訊信息可能停留在一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有的點開諸多欄目詞條可能都是空白或者“建設中”,有的咨詢留言長期得不到回復或者答非所問……盡管相關部門一直在開展抽查檢查工作,也通報公布了不少不合格政府網站,但真正拿網站所屬單位負責人“開刀”的仍屬罕見。
事實上,網站網頁內容不更新只是地方政府部門工作和服務公眾的一個側面,比網頁不更新更讓人憂心的,是一些職能部門工作方法、態度和理念的不更新.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辦網不為民辦事,不如不辦。的確,既然有了政府網站,代表的就是一扇為民辦事的窗口,服務就不能總是“關上門”或者“N年前的服務不變”,毫無意義的政府網站,除了看著糟心,更是損害了政府部門形象。這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懶政庸政和不作為。其中,有的是能力欠缺、本事不足,不敢也不會創新、改變,怕萬一走偏而擔責;有的是對新形勢看不清、甚至心有抵觸,不愿跟進和改變;有的是不愿觸及舊有利益格局,故意延遲或擱置敏感領域的改革。凡此種種執法方式、監管措施、治理理念上的抱殘守缺和不思進步,其后果是管理低效、滯后,讓更多違法違規者有機可乘,讓一些惠民政策措施總是“在路上”,讓公眾的權益受到侵害,而所有這些都會讓政府部門被頻頻打臉。
“僵死網站”屢禁不止,說到底,還是擔當意識不夠,是“懶政怠政思維”作怪,是一種不作為,要讓“僵死網站”蘇醒過來,就要變不作為為主動作為,轉變官念,強化服務意識,健全考核機制,嚴肅責任落實和追究,才能讓政府網站能夠真正地成為群眾便民服務的窗口,既能金玉其外,又能金玉其中,讓服務隨時更新,才是順民意、贏民心。職能部門管理與服務的更新、創新,關系著社會治理的水平、效率和公信力,更關系著民生福祉和社會進步。相關問責和激勵機制、制度,有關問責的法規規定,應該盡快建立完善、嚴肅執行,保證、敦促和倒逼相關部門的管理理念和能力及能時更新、提高。
相關關鍵詞: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