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人民網在新浪微博上刊發一條“一位57歲民警的雪中堅守”博文,云南省麗江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李炳祥在轉發該博文中評論,稱該民警執勤要么是犯錯誤被處罰,要么就是“作秀”。
該評論一出,迅速在網上引起爭議,當天中午,李炳祥在微博對自己的不當評論致歉。為何只是一句網評就可以引發如此高的關注?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直以來,網絡就是傳播輿情的最好助手,是擁有洪荒之力的“大神”,其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在這四海八荒是首屈一指的。麗江法官之所以瞬間“火”了,一個原因是因為其是體制內的干部,更重要原因是這個干部背后顯示對人的冷漠和語言的殺傷力。
作為一名法官,手中握著的是法律的武器,在言論上本應是極其嚴謹的,這樣才能讓群眾放心他手中的法律武器是公平公正的。然而,其對一名堅守老民警的隨意評論,甚至是惡意中傷,不得不讓網名質疑,對待同志都無法像春天般溫暖,這樣的法官對待人民又會怎樣呢?
這并非筆者小題大作。多年來,網絡雷語、神回復,不知傷了多少群眾和網民的心,語言的殺傷力遠比真刀真槍更恐怖。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快人快語,曾讓多少劊子手噤若寒蟬。語言就像一把暗箭,而網絡中沸騰的語言更如亂箭齊射。試想,這把利箭射向雪中執勤堅守的老民警時,老民警作何感想?他的家人作何感想?他的同志作何感想?默默奉獻、為民服務的黨員干部作何感想?
本來,語言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使用語言的人卻給了它生命力。其實,法官的評論之所以如此“火爆”,更深層原因是網民對其對待“為民服務”態度上的冷漠。語言傳遞的是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正因為其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淡薄,才會“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試想,這位法官如果心中裝有人民,何至于對一個堅守的老民警如此刻薄和冷漠?正因為心中裝著人民太少,裝著自己太多,才會輕易言論,輕易嘲笑。在黨員干部謹言慎行背后,更多的是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不傷于民,不被民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