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漢字書寫能力差、寫字越來越難看。針對這一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言恭達建議設立“漢字節”,建立漢字文化教育基地。(成都商報,3月8日)
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打字”逐漸取代了“寫字”。如今,“提筆忘字”已不再是老年人記憶力退化的特有癥狀,正轉而成為整個社會的通病。隨著“病情”的日益惡化,漢字文化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與挑戰,長此以往,難保不會出現中華文明的“斷代”。
記得前些年,筆者剛參加工作不久便接到一個文字材料任務,當時領導在一旁口述重點,筆者奮筆疾書。當領導念到“初具雛形”之時,筆者竟忘記“雛”字該如何寫,情急之下竟“機智”的用“皺”字代替,算是“躲過一劫”。然而,經過此事之后,筆者對“提筆忘字”確實產生了深層次的感慨。試問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對常用漢字都尚且如此“健忘”,難以想象整個社會的“病情”究竟有多深!
因此,設立“漢字節”,不僅能夠從精神上喚醒人們對漢字文化的關注,激發人們的文化認同感,更能夠弘揚、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愛國思想的樹立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當前,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文化無國界”逐漸成為國際間的共識,學習外國優秀文化既能夠豐富我們的眼界學時,又能夠取其精華用以我們自身建設。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拋棄民族傳統文化,一味地崇洋媚外。相反,傳統文化更應該堅持,更應該重視,更應該成為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石。尤其是漢字文化,它不僅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的演變史,更串聯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為中華民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重要堅實的基礎。
“漢字節”,雖然不能像春節、國慶一樣增強現實生活的幸福感,但是卻能夠深遠的影響整個中華文明,團結、凝聚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