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抓六大攻堅治理大氣污染,體現了當地政府對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視和信心。(2017年4月3日人民日報)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經濟高速發展,環境問題和社會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增強,對生活質量的追求要求越來越高,加之綠色發展的需要,對生態環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意識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同。
從1972年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到2008年環保部的成立,從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到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第八次修訂,這些都見證了我國環境保護機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變化。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對保護環境高度負責,對環境治理高度自信。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污染是長期積累的,目前環境保護從制度到執行都存在不小的困難。部分地區還抱有“先發展經濟,經濟好了再治理環境”的錯誤發展理念;部分宣傳流于形式,卻不知“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的重要性;不少群眾“意識中都知道環保的重要性,實際生活中卻處處破壞環境”。
環境保護,需重大還需重細。新能源汽車的研制、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霧霾治理的強力措施、防沙治沙工程的推進、環保部專項督查的深入……,無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但環境保護不僅僅是國家或者部門的事情,在大型環保工程不斷上馬建設的同時,還得注重從一個區域、一個城市、一個社區、一個家庭,甚至每個人入手,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讓“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真正貫穿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來。
環境保護,需點還需重面。環境保護保護絕不是一個區域、一個領域的事。同樣,環境治理也不是處罰幾家企業、關停幾個高耗能的工廠就能好轉。它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進來,全民都得行動起來,每個部門都得協同作戰。這不僅僅需要我們建立長效機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更需要加強輿論宣傳教育,確保社會的每個公民都具有最起碼的環保知識,讓環境保護入腦入心入行,做到重點治理,全面開花。
環境保護,需治還需重智。環境保護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工程,不存在一勞永逸的事情。這要求我們在保護環境時,注重短期效果的同時更要注重長期機制的建立。好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從教育成人入手,更要從娃娃抓起,只有孩子們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才能使環保事業代代傳,迎回藍天綠水,實現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相信持之以恒,必能迎回“碧海藍天”;堅持不懈,必能守住“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