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四川達州市宣漢縣君塘鎮峰石村一組村民廖文康坐在自己通過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新修的房屋前,利用手機專心致志地查詢該村柑橘產業扶持資金到位情況。廖文康能夠如此便捷地查詢到自己所關心的信息,得益于該縣推行的“互聯網+陽光扶貧監督”這一有力舉措。(人民日報)
諸葛亮神機妙算,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而今天借力“互聯網+陽光扶貧監督”,讓百姓也感受了“足不出戶,盡知天下事”的優待。對于百姓而言,借助“互聯網+”可以及時有效監督扶貧資金的到位情況,由“參賽者”轉變為“裁判者”,維護自己權益,切實履行了自己主人翁的職責,有效監督了政府的公開化、透明化。對于政府而言,不僅僅是監督方式的創新,更是職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具體體現。而扶貧資金是百姓的希望之光,是盼之已久的甘霖,是幫助貧困戶、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助推器”。通過“互聯網+陽光扶貧監督”,讓扶貧資金主動“曬”起來,政府交底于百姓,方獲百姓“知心”,百姓參與監督,并讓“蟻貪”“碩鼠”聞風喪膽,無機可趁。
扶貧資金是百姓致富的有力“杠桿”。扶貧資金畢竟是“香餑餑”,涉及面廣,使用環節多,監管機制之相對滯后。誘發了別有用心者的“碩鼠之行”、“揩油”之舉,對扶貧資金“雁過拔毛”,更甚者利用扶貧資金“造盆景”,“壘大戶”,搞數字脫貧等。一厘一毫,卻是民脂民膏。扶貧資金分無論其數額大小,對于百姓而言都是“保命”錢,抑或是改變家庭命運的“潤滑劑”。向百姓多索一分,百姓就會少的一分“保命錢”,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就減少一分,因此,“曬”扶貧資金,獲百姓“知心”,其重要性足見之。
“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2016年底,被譽為“史上最高規格”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與地方黨政主要負責人立下了消除絕對貧困、決勝小康社會的“軍令狀”,明確“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扶貧攻堅任務繁重、壓力大,黨和國家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如果精準脫貧是一個木桶,那么扶貧資金就是木桶關鍵的一“木板”,因此看好百姓“保命錢”,是確保其脫貧有力“杠杠”的安全的重要環節,而“曬”扶貧資金不僅是保其安全的關鍵點,也是獲得百姓“知心”有效之舉。
織密資金監管網,“碩鼠”行有所戒。2016年1月,王岐山同志在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將保障打贏脫貧攻堅戰列入年度重點工作,要“嚴肅查處扶貧領域虛報冒領、截留私分、揮霍浪費問題”。2016年4月22日,中央紀委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座談會上,趙洪祝同志又指出,堅決遏制扶貧領域腐敗現象是全面從嚴治黨、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加強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是紀檢監察機關的應盡職責。可見中央紀委嚴懲扶貧領域腐敗的決心之堅定,態度之強硬,也為審計、財政、監察部門提出了更多監管要求。財政應創新分配機制,減少中間撥付環節,加快縣級到鄉鎮乃至貧困戶的直撥制度;對項目施工單位實行國庫集中支付,直接通過銀行轉賬結算,盡可能減少現金提取,防止資金體外循環、流失,避險“小金庫”發生,被虛套。同時,在扶貧項目的立項、審批、實施、監管、驗收、跟蹤審計、績效評價等重要環節與嚴格把控,實事求是按照資金監管制度、項目實施程序來對扶貧專項資金把關。作為審計、監察部門常態化進行交叉檢查,讓資金安全的警鐘常鳴。
“曬”扶貧資金,讓百姓看得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亮出來、曬起來,讓百姓有目共睹,成為扶貧資金監管的“紅衛兵”。而如 “曬”呢?比如“精準扶貧云平臺”、“農村三資管理綜合查詢系統”以及村級財務公開、政府公開,政府官網公開等形式都是最好的“亮”,最有力的“曬”。可以借力村級微信、政府微信把扶貧資金來源、去向、受力人進行詳細公開,或者在人口密集地方建立一體機查詢系統,讓百姓能清楚查詢、知曉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在互聯網媒體無法觸及到的地區和人群,基層黨員干部、幫扶責任人、駐村干部,應加大對扶貧資金的來源、使用范圍、受益群體,進行耐心講解,做到橫向到底,縱向到邊,讓每一個百姓都成為扶貧資金的“知情者”,讓扶貧資金得到充分“曬”,曬去“霉素”。當然,貧困戶作為貧困資金的直接受益人,在其接受扶貧資金資助前,必須經過百姓的民主測評,對其測評結果進行公示,并接受無記名舉報。讓百姓對扶貧資金的落戶心服口服,讓“揩油”之人退避三舍,無力為之。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鬧鐘,做到以人民憂樂為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百姓利益無小事,百姓是大人物。因此,針對百姓愿望,也需下番“繡花功夫”進行為民“供給側改革”。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百姓所盼就是施政的“指南針”。古諺有言“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黨員干部的權利是國家和人民賦予的,在其位,應謀其職。扶貧資金作為扶貧攻堅拔寨的有力“杠桿”,黨員干部需積極借力“互聯網+”的平臺,讓更多利民資金、利民之事“曬”起來,同時,也要邁開自己雙腿,卷起褲腿,走到田間地頭,走進百姓家,讓扶貧資金的“光”亮起來,確保扶貧資金的有效落實,切實維護百姓切身利益,鑄就風清氣正的廉潔政治生態,獲得百姓“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