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已至尾聲,隨著劇情的推移,劇中人物命運紛紛塵埃落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這部戲圈粉無數,無論是劇本的直面腐敗丑惡,還是老戲骨的走心演技,抑或是劇情強烈的時代感,都在引發(fā)著觀眾的深度思考和熱烈討論。
不難看出,《人民的名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大的反響,還是觀眾對于有力度的現實題材的饑渴所致。當熒屏被玄幻IP、古裝傳奇、婆婆媽媽等要么遠離現實、要么狗血虛假的劇集常年占據時,像《人民的名義》以十年未見的反腐題材為切口,哪怕是撕開現實的一角,觀眾就已經沸騰了,不想火都難!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人民的名義》的成功是把所謂中國的現實狀況又重新帶回到電視劇中,而且是非常強有力的展現。“劇中有非常慷慨的一些文字、說話、演講都讓很多人覺得非常爽。把中國的現實在電視劇里得到一個有力的呈現,讓大家覺得久違了,感覺到這個電視劇能夠對現實發(fā)言,對中國當下的很多問題發(fā)言,這樣一個對現實關切的分量是讓大家感到它很了不起的地方。”如何將這種“力度”通過故事和人物讓觀眾產生共鳴?《人民的名義》也做到了。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tài)勢,不管涉及什么人,無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嚴懲不貸。現實永遠是創(chuàng)作最好的土壤。反腐為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甚至遠超想象力的素材,反腐文學、反腐影視蟄伏多年后再次爆發(fā)有著堅實的社會基礎。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真正的好劇敢于直面社會的陰暗。《人民的名義》用不回避、不掩飾、直戳問題、直奔主題的態(tài)度給了演員們更從容演繹反腐風云的舞臺,讓觀眾感受更直觀、了解更深入。特別是,該劇生動塑造了眾多披著“兩張皮”的腐敗官員形象——從“這是我個人的私事,車錢和油錢都該由我來出”的貪官丁義珍,到一碗炸醬面足以果腹的巨貪小官趙德漢,再到滿口黨性國法實則暗度陳倉的政法委書記高育良,整部劇將各種貪官的嘴臉刻畫得豐富多彩、淋漓盡致。
《人民的名義》導演李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劇揭示了當下反腐斗爭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以積極姿態(tài)對反腐斗爭進行藝術表現與思考。”
反腐作品若止于揭丑,還談不上藝術價值升華和精神方位指引。能讓觀眾由衷點贊,更因為這部劇始終旗幟鮮明地擁護黨的反腐倡廉建設,讓意志不堅定的官員因看了這部劇受到震懾。
以人民為主角,文藝才有生命力。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滿銅臭氣。《人民的名義》為當下文藝創(chuàng)作樹立了榜樣。“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藝創(chuàng)作只有貼近現實、扎根生活,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才會得到人民的認可,經得起收視率的檢驗。一味在后宮傾軋上做文章,或新瓶裝舊酒不斷翻拍武俠劇,是脫離現實、于社會無太大裨益的,最終難逃被觀眾拋棄的命運。
藝術源自現實又高于現實,時代給文藝創(chuàng)作者以嚴肅課題。期待有志之士列隊向前,拿出更多高水準、記錄時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