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干線,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至今日,對世界發展依然起到積極作用。
“一帶一路”戰略所依托的就是古代“絲綢之路”這個歷史概念,在繼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的同時,又賦予上一層現代內涵和外延。從北京APEC會議到杭州G20峰會,從達沃斯經濟論壇到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由中國首倡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漸漸享譽世界。如今,“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積極響應并參與其中。
自古就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說法,在“一帶一路”中交通互聯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大力推行下,一大批重大交通項目落地開花。2006年11月10日,亞洲18個國家的籌劃了近50年的泛亞鐵路網計劃最終得以落實,4條“鋼鐵絲綢之路”構成的黃金走廊將把歐亞兩大洲連為一體。近年來,中國不斷支援海外鐵路建設,如中泰鐵路、中馬鐵路、中老鐵路等等,為泛亞鐵路計劃的實施帶來了實質性發展,編織起了一個巨大的經濟合作網絡。
當然,提到“一帶一路”中的設施互聯互通就不能不提中歐班列。中歐班列不是簡單的“1+1>2”的數學題,在對于豐富貿易通道和貿易方式,提高國際物流運輸效率,降低競爭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助推了“買全球,賣全球”發展格局,成為企業眼中的“金火車”。
自2011年3月至2016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總數接近3000列,年均增速突破250%,累計運送貨物26萬標箱,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200多億美元。如今,中歐班列發展進入提擋加速新階段,正牽引絲綢之路經濟帶駛入經濟共榮、貿易互補、民心相通的快車道。
聚共識、集眾智、匯眾力,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百花齊放的“即視感”撲面而來,這將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邁上新臺階,譜寫世界聯動發展新篇章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