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禁不止,保障房商品房被強行分割管理
保障房難享“無差別待遇”
本報記者 曹政
同處一小區,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卻總被圍欄隔開。雖然本市早有禁令,但無論是進入交付高峰的自住房,還是連推數年的公租房,配建保障房與商品房被分割管理的問題屢禁不止。
公租房自住房頻頻“被隔開”
這幾天,即將入住天璞家園自住房的業主劉亮(化名)發現,小區內自住房和普通商品房被圍欄隔開了。這給他帶來不好的預感:未來小區里的綠化、健身設施可能都無法共享。
天璞家園屬于配建自住房。從供地環節開始,保障房一般分為整建和配建。所謂“配建”,就是所拍土地上除了建商品房外,還要再建一部分保障房。雖然同處一個小區,同掛一塊標牌,但保障房常常被業主詬病“難獲同等待遇”。
“您放心,商品房會和保障房完全隔開。”正在銷售的中國鐵建花語金郡樓盤里,也有自住房項目,如今在賣商品房時,銷售人員明確保證未來會隔開。
公租房也有同樣遭遇。在朝陽區,入住沒幾年的筑華年小區最東側兩棟樓是公租房,雖然樓頂架著“筑華年”標牌,但公租房與筑華年商品房被完全分隔——兩種住房之間,茂密的樹木已長到三四米高,視線被堵得嚴嚴實實。記者從公租房這邊張望,甚至看不到商品房小區里是啥模樣。“只能在狹窄的區域里活動,健身設施基本沒有,綠化也亂糟糟的。”公租房小區居民說。
同一地塊上的保障房與商品房,容積率、綠化率等指標是共同測算出來的。例如,如果小區約定30%的綠化率,由于保障房占地常小于商品房,被隔開的保障房能享受到的綠化面積也就小于商品房,而非真正的30%。
記者聯系了天璞家園的開發商龍湖地產,相關負責人答復:目前自住房還在施工,商品房部分已交付,圍欄主要是施工隔斷。圍欄未來會否拆除,開發商并未給出直接答復。
保障房緣何總與豪宅為鄰
其實在保障房的規劃方案上,根本就沒有分隔的綠植和圍欄。市住建委回應,在統一物業管理區里,商品房配建的保障房小區不能通過圍欄和綠植進行分割;如果分割管理,需按照規劃指標分區域建設公共領域和公共建設。確有違規行為的,將嚴格依法依規查處。
“分割管理”為何屢禁不止?從劉亮等業主前期與開發商溝通時獲得的錄音資料中可知,原因主要包括兩類房屋品質差異大、物業費不同、不便管理等。
在這背后,是同一地塊上不同性質住房品質落差正逐漸擴大的現實。
如今,不少配建保障房所面臨的“鄰居”都不是簡單的普通商品房,而是高端住宅、甚至是豪宅。以天璞家園為例,自住房價格基本在2.2萬元/平方米,總價最高約兩百萬元;但商品房均價在8萬元/平方米左右,普遍價格在1000萬元以上。
保障房為何會與豪華商品房為鄰呢?2015年初,首開—龍湖聯合體以11.25億元拿下該地塊,溢價率高達42%。地塊規劃建筑面積為6.8萬平方米,其中就包括配建的2.15萬平方米自住房。
從土地出讓環節上看,是先敲定配建保障房規模,開發商再研究商品房建造品質。
“如果只蓋保障房,一般連地價成本都收不回。”北京康正宏基房地產評估公司總經理梁津說。
另一位房地產資深從業人士分析,開發商高價拍得一個地塊,如果其中保障房占用的面積越大,那么留給開發商平衡資金的面積就越小。要在較小的面積下平衡資金,只能蓋別墅等高端住宅項目。
“配建”本意就為促進融合
兩類住房價格上的巨大落差,讓小區從出售環節就滋生“歧視”。
“開發商分割管理,也有來自商品房業主的壓力。”上述資深人士解釋,一部分商品房業主認為,自己購買的住房與保障房價格不同,所享受的服務也該有差別,因此對小區設施共享比較抵觸,但從本市推行保障房“配建模式”的初衷來看,恰恰希望社區不同收入的群體能充分融合。
此前,新加坡的組屋制度已有先例。“組屋”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保障性住房,也為平衡種族間的比例:嚴格按族群比例分配,嚴防社區分化和族群天然隔離。每座組屋都有大小不同的面積,讓不同收入的家庭生活在一起,共同使用兒童游樂場和健身園地等公共設施。
未來,本市仍將堅持嚴禁“分割管理”。市住建委方面表示,在檢查中如發現存在分割管理問題的開發單位,要督促其按規定整改;對于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將移交相關部門查處,將信息記入信用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