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我想一直陪著你們,但是如果我離開了,我想把器官捐獻出來,這樣的話,我的眼睛能繼續看世界,我的心臟能繼續跳動,另一個我也會陪伴在你們身邊!”5歲的山西男孩李浩宸在其監護人(他的爸爸媽媽)的陪同下,來到了山西省紅十字會進行器官捐獻。2015年浩宸被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媽媽為他生了一個妹妹,希望臍帶血能救他,但是浩宸年齡偏大,臍帶血已經不能滿足骨髓移植,輸血頻率越來越高,造血功能幾乎為零。
“孩子,咱不獻了,媽媽心里痛啊......”走到紅十字會的大門口,媽媽猶豫了,抱著浩宸痛哭。“媽媽,你不要再猶豫了,你聽聽我心臟,是不是和你一起跳動......”浩宸安慰著媽媽。當孩子提出把他的器官進行捐獻的時候,一家人相擁在一起,痛哭了整整一個晚上。父母想了一夜,最后下定決心,第二天來到了山西省紅十字會進行器官捐獻。
工作人員拿出了器官捐獻證書,浩宸的爸爸在證書上用顫抖的手,寫著填表內容,簽上了監護人的名字。媽媽一邊看著,一邊流著眼淚。
瘦瘦小小的小浩宸,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爸爸填寫人體器官捐獻表格。醫生提出的最佳治療方案是骨髓移植,但在移植之前,孩子只能靠每7天輸一單位的血小板、每10天輸一單位的血紅蛋白來維持生命。浩宸一直在輸血,爸爸為了省錢,一直去獻血小板,身高1.75米、身體強壯的他,體重由兩年前的146斤降到現在的110斤。
“爸爸,別哭了,你不是教過我,男子漢要堅強么?”瘦弱的小浩宸安慰著哭泣的爸爸。2017年6月,李浩宸的家人終于接到醫院通知,骨髓移植配型成功了,手術成功率在百分之80以上。這個好消息讓一家人既高興又發愁,因為這兩年的治療,家里已經花費了30多萬元的治療費,其中還有10多萬外債,而骨髓移植手術至少需要交納30萬元押金,再加上術后恢復抗感染治療,這筆不菲的治療費用實在讓這個家庭難以承受。
在北京兒童醫院附近簡陋的出租屋里,媽媽在幫小浩宸脫掉鞋子,準備睡覺。媽媽又生了一個女孩,臍帶血一直在醫院里留存著,但是由于浩宸的年齡較大,臍帶血已經不能滿足移植所需,骨髓已經基本壞死,造血功能幾乎為零,輸血頻率越來越高。
因為長期貧血,小浩宸的手指腳趾也開始潰爛。口腔內部都是潰瘍,每天只能喝點奶,什么都吃不下。
志愿者送來了不多的錢,讓小浩宸繼續住院治療,媽媽跪地感謝,痛苦失聲。小浩宸還有希望,那就是進倉移植,媽媽的臍帶血和父親瘦弱的身體,將繼續支撐著這個家庭的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