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午一點,三三兩兩的乘客散落在沙馬拉達站,天冷風大,他們大多披著查爾瓦蹲坐在地,旁邊擺放的是他們的“行李”——雞、鵝、豬、臘肉、土豆等,他們在等兩點十分的5633次火車前往鄉里或縣城。(新華網2月27日)
上述新聞提到的這列“5633次”火車是“扶貧列車”中的一位成員。所謂“扶貧列車”,指的是鐵路總公司為了幫扶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偏遠貧困地區的人民而專門開行的列車。截至目前,全國鐵路共開行有81對這樣的公益扶貧專列,占普速旅客列車開行總量的近6%。
就拿5633次火車為例,從沙馬拉達站到喜德站共42公里,途徑5站,歷時85分鐘,票價2元,而這個票價30多年來從未改變。如今許多彝族的百姓出行全都是依靠著這列火車:無論是探親訪友、務工趕集,還是旅游上學、消遣娛樂,都離不開這列自1970年開通以來始終在持續運行的扶貧列車。這趟列車對沿途百姓來說,已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猶如公交巴士對于城市居民的意義一般。而該列車的列車長也表示:“我們的火車在這,車不會停,我們也不會跑,會一直服務你們!”
從表面上來看,這樣“站站停”,時速不到40公里的列車與現如今普遍的追求“更快速度、更高效率”的運輸理念背道而馳:鐵路歷經了多次大提速,現如今的運行速度已遠不是扶貧列車所能比較,而高鐵則更是充分發揚了這一精神,其速度已能讓大部分居民在各大城市間穿梭自如。那么,平均客座率不到40%、讓鐵路總公司承擔了大量運營虧損補貼的“扶貧列車”,其真正意義在哪里?
實際上,由于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造成了貧富極度不均的局面。在發達地區享受著錦衣玉食的人們永遠也想象不到那些貧困地區的人民有多么的艱苦。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便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即“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情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而“扶貧列車”則恰好暗合了“精準扶貧”的核心理念:將資源精確地分配到不同的貧困區域,扶貧列車讓沿途貧困區域的廣大百姓都享受到了最實惠便捷的出行方式。
基于以上理念,鐵總也正在不斷地朝這方面努力著:2016年,我國完成鐵路投資8000億元,投產新線3281公里。其中,中西部地區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完成4435億元,占全國的72.2%,新線投產2954公里,占全國的90%,高鐵投產1694公里,占全國的89%。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所在21個省區市的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完成4433億元,新線投產2954公里,其中高鐵1694公里。中西部地區持續推進大規模鐵路建設,不僅直接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極大便利了沿線群眾出行,也為扶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
雖然偏遠貧困地區旅客出行需求并不旺盛,從而導致扶貧列車客座率低下,但無論客座率再低,鐵總承擔的虧損再大,也一定要堅持將這項事業發展下去,因為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貧困地區的百姓更快地摘掉“貧困”的帽子,實現脫貧致富的理想,從而真正實現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