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包括陜西、重慶、四川、浙江、安徽、山東、上海、廣東等,多個省份開始探索公務員隊伍中的“容錯機制”,列出免責清單,鼓勵干部干事創業。這些舉措有些是由省級層面出臺規定,有些則是由地市級層面發文試行。(3月23日,中國新聞網)
當前,全國部分省市各地相繼制定出臺了公務員隊伍的容錯機制,鼓勵黨員干部改革創新、擔當作為,引起各界關注和媒體熱議。陜西、重慶、四川等地在主動思考、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在全國出臺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規范性文件,探索公務員隊伍中的“容錯機制”,列出免責清單,鼓勵干部干事創業,為更廣泛、有效地調動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出了積極探索,產生了預期的正向激勵作用。筆者不禁感嘆,“容錯機制”為創新卸下“思想包袱”。
近年來,隨著“兩個責任”在基層的落地生根,全黨范圍內黨風政風明顯好轉,黨員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四風”問題也逐步得到了解決。與此同時,不做事才不會出事的心理開始在部分黨員領導干部中蔓延,有的領導干部錯誤地認為,在新常態下“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在安全面前,發展可以緩一緩”的錯誤心理導致了部分領導干部出現畏首畏尾的現象。試想,如果領導干部在思想和行動上碌碌無為、不思進取,又何以在敢作為中展現新作為,切實把為民的責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
面對以上種種難題,為破解干部“干事怕出錯”的消極現象,各省市以容錯糾錯機制為改革創新者“兜底”的創新做法值得一贊,既杜絕了以成敗論英雄,一棍子打死;也能改變“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不良心態。不僅對黨員干部因致力推動工作,落實加快工作進程中產生的失誤寬容糾正,還對出于公心而非謀求私利發生的錯誤容錯從輕。這些容錯糾錯機制的建立,既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露頭即糾,又為受到誣告、錯告的黨員干部澄清是非、正確保護,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部干部,干是當頭的。正是總書記的這句話,給為官不為者敲響了警鐘。李克強總理也曾明確指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何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是任何一件事、一個人都無法避免事實。所以,要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就要鼓勵突破、鼓勵創新,對干事創業者有更多的擔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切實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既敢于容錯又積極糾錯,才能發揮預期作用,引導干部既勇于擔當、大膽創新,切實激發改革活力、推動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