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新華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干事者鼓勁,為擔當者撐腰。廣大干部要主動作為、動真碰硬,與人民群眾同心協力,以實干推動發展,以實干贏得未來”。近期,多地出臺政策明確黨員干部在工作中可以容錯免責的情形。
容錯機制,作為一項鼓勵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政策,對于營造“敢闖敢試”的改革氛圍意義深遠,備受公眾關注。容錯機制的試行,也是一次創新。筆者以為,每一次的創新和發展必然面臨兩股力量的較量,積極者敢于面對挑戰和困難;而消極者則不斷找理由找借口“閉關自守”。面對各方力量的較量,面對各種輿論的沖擊,“容錯機制”到底該何去何從?是畏于指責而停步不前,還是迎難而上不斷革新?
有言道:激流勇進勇者勝。在近幾年大治政治生態,高調高壓反腐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對工作畏首畏尾、消極懈怠,出現了“少作為、不作為”的不良現象。遇到問題繞著走;遇到困難鉆空子;遇到百姓躲邊上…..然而,中國面臨著內憂外患,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依然不容樂觀,向“樂天”這樣的國外勢力對我們虎視眈眈。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更需要進步,需要改革,需要創新,國家更需要敢想敢干、敢闖敢試的干部隊伍。
容錯機制,也許在試行中有不夠完善的地方,但是卻體現了黨和國家改革創新的決心,體現了發展強大中國的魄力。沒有改革,沒有創新,何來發展?縱觀中國歷史,哪一個時代興盛或者衰敗不關乎改革?發展就是不斷創新,不斷改革的。在發展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不斷完善。
給改革創新一點空間,為做事干事者騰出一塊凈地。有“容錯機制”作為后盾,無疑是在迷霧般的現狀里,打通了干事者的任督二脈,讓他們擁有了敢闖敢干的勇氣和保障,有了壯士斷腕勇往無敵前行為百姓謀利,為國干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