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面對長期以來制約執行工作發展的“老大難”,近年來黨中央、最高法接連出臺相關意見和具體規定,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逐漸形成了多部門、多行業、多領域、多手段的聯合懲戒網絡,體現了極大成效。(4月6日新華網)
南宋朱熹言:“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失足可復立,失信永難回。去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嚴格規定了對失信者的處置,而政府作為社會關系的主要支撐點,其誠信決定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失信不僅損害政府公信力,更考驗著全面依法治國能否落到實處。因此,想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尤需政府加強對社會誠信的重視,公職人員以身作則,帶頭嚴格執法。
把握“精度”,找準失信原因。找準原因,是整改提升的前提。結合失信事例,找準失信原因,地方政府失信,主要源于“三習慣”。一是習慣“撇責任”。“報不報,看領導”,對于突發事件,一些政府部門為了不傷害自己形象,躲避責任,就以“掩耳盜鈴”式的隱瞞企圖遮蓋,最終將引起群眾不滿,造成政府失信。二是習慣“吹大牛”。“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及工作人員喜歡文過飾非,應該干好和完成的工作會當做成績大吹特吹,而工作中損害了群眾利益,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造成政府失信。三是習慣“換思路”。“一任領導一套思路”,新官不理舊賬的現象數不勝數,不僅沒有遵循事態發展規律,也沒有尊重百姓意愿,使群眾訴求得不到解決,也讓基層干部不知所措,造成政府失信。
把握“硬度”,懲戒“老賴”行為。歐陽修言:“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找準問題,才能開好“藥方”。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帶頭嚴格執法,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一些地方政府卻成了“老賴”,原本就比普通人更惹人注目,更是直接影響政府形象和信用。針對于此,政府一旦失信,上級紀檢部門和組織部門就應介入調查,嚴懲不貸,發揚好“釘釘子”精神,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堅持掛單整改,從具體問題改起、具體問題抓起,推動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一起解決,不見效不收手、不落地不銷號。
把握“尺度”,檢驗整改成效。“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群眾滿意度是檢驗整改成效的重要標尺,可實施信息公開,讓群眾參與決策,讓決策更加民主,行動更加規范,讓群眾滿意,就得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到變化。對失信整改個別地方政府存在的光喊口號不行動、避重就輕做樣子等不肯改、不愿改行為,及時啟動問責機制,加大對政府及其官員的問責力度,對問題嚴重者,嚴肅問責追究。嚴格要求失信政府將整改落實情況在當地的媒體通報,接受群眾的評議和監督。堅持不搞變通、不打折扣、不摻水分,實實在在解決政府失信問題。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必須落實行政責任,打造“誠信政府”,不“踢”、不“拖”、不“撇”,落實整改失信問題,加強政府誠信的法律和制度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提升政府公信力,使政府誠信成為社會誠信的“定心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