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成都市委外宣辦舉行“成都人才36條”新聞發布會,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辦等部門介紹了“成都人才36條”有關情況,以及貫徹實施“成都人才36條”的具體舉措。(2月16日 《成都日報》)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出自于我國有名的文人韓愈的《雜說四·馬說》,從古至今我國對于人才的渴望都是一如既往的,對于不少地方發展來說,人才在其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近日成都市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全面創新改革驅動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及四川省人才工作會議和市委十二屆七次、八次、九次全會精神的重大舉措,新年伊始,成都市委、市政府以“一號文件”的方式出臺《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
“成都人才36條”的出臺引來不少的贊歌,2017年的中國,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這一年將要召開具有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九大。2017年的四川,面臨經濟社會發展站上新起點、需要一鼓作氣向前沖刺的關鍵時期,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任務艱巨繁重,仍然是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2017年的成都,面對“如何圍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成都實現新的發展,如何圍繞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更好發揮首位城市作用”兩個重大課題, 必須以擔當和智慧交出漂亮答卷。
成都要留下優秀的”高精尖“人才,不僅僅是要向他們拋出橄欖枝,還要的就是要留住這樣的優秀人才,不能夠讓他們來到成都如“走馬觀花”一樣又把人才給回流到其他地方,所以要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要給他們創造一個能看得見未來發展前途的環境。
正如同李克強總理在針對回國發展的“海歸”工作中批示的那樣:合力破解六大難題,為221萬回國留學生創業清障。其實無論是“海歸”還是其他的人才,他們都是我國發展的“千里馬”,由他們帶頭跑在前方,相信馬力是很足的。所以要留下他們,要積極的創造機會,讓優秀人才的滿腔抱負能夠得以施展,也是能夠讓成都的發展在他們的加持之下,能夠更上新高。
成都擁有1600多萬人口,在城市的發展道路上要遇上不同的挑戰,當然也有不少的機遇,需要深刻認識城市承擔的歷史使命,更應該深刻把握時代所賦予的歷史機遇,那么向城市注入這些人才一般的新鮮“血液”更加體現了我們的責任感。做好后勤的保障,讓優秀人才放手大膽干,這才是“成都人才36條”的本質所在。(黃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