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啟幕的中共成都市委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指出“要構筑國際化人才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日報4月26日訊)
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離不開創新驅動,創新驅動發展人才是關鍵。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夯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在人才資源全球化配置的當下,“不拘一格降人才”更需國際化視野,必須制定實施人才國家化戰略,深化“人才+項目+資本”協同引才模式,形成聚才引智鏈式效應,吸引和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為決勝全面小康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構筑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高地,亟需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最近,107篇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期刊撤稿風波正愈演愈烈,矛頭直指急功近利的人才評價導向偏差,束縛人才成長發展的條條框框亟需深刻變革。
一是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方式和機制。
評價主體選擇要社會化,堅持同行匿名評議制度,分類細化人才評價標準和內容,著重根據人才職業類別、層次和評價目的進行設計,比如,以培養為目的的人才項目評價重在人才的潛力,以榮譽獎勵為目的的人才項目評價關注已產生的實際效用或價值。著重建立完善以德、識、能、績為考核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關注價值導向,注重德才兼備,突出崗位實績,主客觀評價指標相結合。
二是改革完善人才成長發展軟環境。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全球范圍內的人才流動要求我們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集中搭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良好平臺,激活人才空間集聚的“葡萄串效應”,積極培育創客文化和創業氛圍,大力營造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加快建立完善國際化社區、學校、醫院和商業設施,積極開設外籍人才停居留特別通道,搭建人才協同服務體系,協調解決人才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類難題,切實把人才優先發展政策化、具體化、項目化,創新人才積分入戶、創業融資、住房醫療等政策,營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生活環境,確保國際化人才隊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改革完善人才激勵制度體系。
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廣示范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提高人才從事研發和轉化成果的積極性。健全人才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金融支持辦法,探索知識產權入股、期權獎勵、技術有償轉讓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完善創新投入風險承擔和技術轉移補助等政策,推動市場價值向人才價值轉變,建立健全適應全面創新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激勵和薪酬管理模式。
人才資源是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創新之源,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必須主動作為,順應人才資源發展規律,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更寬領域聚才引智,為加快構筑國際化人才發展高地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