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與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之所以這么說因為每年都有逾千人次的兩會代表乘坐火車參加會議,火車不僅是全國“兩會”期間重要的出行交通工具,隨著鐵路圍繞民生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圍繞火車、鐵路的提案和建議也成為社會、媒體關注的焦點。李克強總理說:今年要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使得在今年的兩會上“鐵路”、“高鐵”這兩個名詞顯得格外吸引眼球,引得不少媒體爭相報道。之所以國家要繼續投資重金建設鐵路項目,勢必與近年鐵路突飛猛進的發展和其所釋放出的經濟效益有著很大關聯。
全國政協委員劉金虎呼吁:快速融入全國高鐵網,助力寧夏發展“加速度”、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科技廳廳長張震宇:呼吁鄭州形成“米”+“品”鐵路交通格局……委員代表們圍繞鐵路發出的提案,既是對國家發展大計的關注,也是對百姓民生的關切,鐵路作為承付特殊責任的國有企業,既要保證市場經濟下發揮企業盈利的根本屬性,也要確保服務百姓出行的社會責任。
鐵路作為我國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加快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每一條新建的鐵路線都會給周邊城市帶來無限機遇,為城市快速發展奠定扎實基礎、為企業發展營造希望、為百姓出行帶來便捷。作為國家經濟大動脈,鐵路建設發展對國家經濟建設的影響不言而喻。全國“兩會”委員和代表們對鐵路等國家交通運輸行業的關注,既給我國轉型期經濟發展注入了一支“強心針”,也契合民生建設的需求,釋放了改革發展的紅利。廣大民眾對鐵路的態度也由最初的懷疑謹慎變為認同贊揚,對其內在價值的逐步認同過程,也正是高鐵效應逐漸凸顯的過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旅客發送量達到3.57億人次,日均發送893.0萬人次,相比去年春運增加10.1%。根據中國鐵路總公司公布的近三年鐵路春運旅客總發送量可以發現,每年春運旅客發送總人次增幅均在10%左右。鐵路在承付國計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擎起了應有的責任與擔當。根據交通部預測的數據,“十三五”時期,新增鐵路營業里程約3萬公里、高鐵約1.1萬公里,高速鐵路覆蓋80%以上的城區人口100萬以上城市,到那時,鐵路作為全國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進一步為完善全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通過兩會看鐵路發展,在代表委員和廣大民眾的關注下,中國鐵路向著“八縱八橫”鐵路網的目標加速建設,為社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激發新的活力,挖掘釋放出更多的經濟潛力,讓更多人享受到鐵路發展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