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新聞聯播):在高鐵飛速發展的今天,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仍然有81列“慢火車”在祖國各地運行。成昆線上的5633次列車,就是其中的一列,車速不超過40公里/小時,票價還是上個世紀的標準。在過去的47年當中,她承載著千千萬萬的同胞進出大山。
在中國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于絕大多數地區來說,不到40公里/小時的“慢火車”已經成為一個世紀前的歷史。陽光再溫暖,也會有一些相對較陰涼的地方存在,而飛速前進的中國,存在相對落后的一些地區也是必然。在這些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一列“慢火車”卻能在扶貧計劃發揮巨大的作用。
小小綠皮車載著的不止是牲畜和農作物,還有希望。正如我們在新聞中所看見的,5633次列車途經的一些站臺上堆滿了當地居民要賣的土豆、酸菜、臘肉、活雞,甚至還有活豬,大多數居民將帶著這些農作物或牲畜趕往縣城或市里將其賣掉。一位乘客表示兩只雞加上幾十斤農作物,一趟行程下來除去車費能收入200元,對于幾乎過著原始農耕生活的他們,這是一筆大收入,這種收入方式也是這個地區大多數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因而這列票價低廉的“慢火車”被很多彝族群眾視為生命線一般重要。
鐵路建設不可盲目,需要因地制宜。在高鐵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都知道高鐵建設會給沿線的經濟和旅游業帶來良好發展。然而筆者以為不論是高鐵還是普通鐵路的建設都不能盲目。設想,一條高鐵橫空建設到新聞所提到的西南彝族這一貧困地區,以農耕為主的當地居民根本沒有能力坐上這一“奢侈品”般的列車,拋開高鐵建設的高成本不說,這還可能給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而“慢火車”的存在,卻非常適應當地的發展,慢節奏符合當地居民的習慣,票價低廉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該列火車對60歲以上老人和貧困戶免費以及特意留出一節車廂存放牲畜以保證車廂衛生更是鐵路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服務完美提升;相反,“慢火車”已不再適應沿海發達地區的節奏,再在沿海建設普通鐵路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所以,鐵路建設,快慢節奏各自把作用發揮到最大,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帶動發展。
脫貧需要扶貧政策的帶動,鐵路架起的是一座貧困通向小康的橋梁。目前,全國鐵路共開行這樣的公益扶貧列車81對,占普速旅客列車開行總量的近6%,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偏遠貧困地區,2016年共運送旅客近3000萬人次。公益扶貧旅客列車多經偏遠貧困地區,旅客出行需求并不旺盛,平均客座率不到40%,鐵路企業出現了大量運營虧損。在這種情況下,鐵路部門始終堅持根據當地群眾需要開行公益扶貧列車,長期執行1995年的普速旅客列車運價標準,一直沒有漲價,由此看來,鐵路因地制宜,在貧困山區的公益扶貧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為貧困大山通往小康架起了一座橋梁。
一列綠皮車,載著滿滿的希望,慢慢前行,盡管慢,但終能將貧困地區許多人的視野帶出大山,見識到外面的世界。愿綠皮車幫助越來越多的人脫貧,終有一天,全民奔小康,綠皮車不再有一席之地。